一本著名的環境預言分析的大作“Population Bomb”在書中提到人口、科技、消費是影響環境衝擊的三大變數,這本書早在1968年即提出此論點,科技越發達,似乎我們的環境也越來越堪慮。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卸任總統職務後,感受到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在環境所遭遇的危機,以他主導「不願面對的真相」的紀錄片,喚起大家對環境議題的重視。澳洲最大城市雪梨為了對抗全球暖化,於今年三月也曾熄燈一小時,屆時商業區多棟大樓、地標雪梨歌劇院、雪梨港大橋以及市郊2萬7000戶民宅將同步關燈,只留街燈等安全必要照明。這是全球首度有城市出於環保而大規模熄燈。由此觀之,環境議題是未來全球最重要的議題。甫於2007年3月出刊的天下雜誌也意識到環境議題的重視,評選前幾名對環境有正面的企業,希望能夠藉由這個活動,激起大眾以及企業對環境議題的正視,如何有效、正面的落實環境管理不啻是企業立足國際的基石。

國際標準組織(簡稱ISO)早於1996年意識到環境管理的重要,公佈以組織評估為主的ISO14000環境管理系統,促使全球企業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亦需兼顧到保護環境之責任。國內在這波趨勢的因應下,申請ISO14000驗証通過的企業(組織)也逐年在上升,國內的企業(組織)不僅汲汲於經營,也正在積極的回饋社會。

那麼公司執行ISO14000有什麼具體效益?一般認為公司在實施ISO 14000後所獲得之管理效益為利潤提昇、組織營運效率、公共關係與競爭力、污染防治設備之維護與處理、減少罰款與意外,而作業績效上之效益為減少污染物產生、提昇能源效率、降低有毒物質產生、廢棄物排放處理的改善。

而由上所述,又可以將環境管理以範圍劃分可分為「環境計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grams, EMPs):環境目標與公司發展目標統一」及「生產管理(Operational Control):生產管理階段防治環境污染問題的發生」。。國際標準組織科技委員會的主席Joe Cascio環境計劃管理的執行成效會優於生產管理認為一般組織在執行環境管理時。

企業或組織在執行ISO14000時,大部分都依賴生產管理:包含行政程序、標準作業流程、工作指導、或是工程管制(如警示燈),以這些方法來達成該公司(企業)的環境目標,但這些方法縱然可以用管制的方式來達成公司(組織)的環境目標,但這樣會降低其實行環境管理系統(EMS)的優勢與利益。

公司(組織)要有效的發展自己的EMS,尚需有效的執行EMPs。一般來說,EMPs應該包含Operational Contro,而且是很重要的一個要件,但EMPs應該更廣泛的包含執行環境政策與目標所須的資源及時間表。但是許多執行EMS的主管們常常將環境計劃管理與生產管理弄混淆,因為他到最後都可以達到公司(組織)的目標,但是其涵蓋的意義還是有所不同。EMPs的內容是必需達成EMS的目標的系統,為EMS達成目的的準則,其應該包含公司(組織)的活動、衝擊、面向、組織及績效指標,思考層面要比生產管理大很多。以國際知名企業台積電為例,其環境政策不單單只是包含在如何在生產管制的方面降低環境污染、組織營運效率等等的消極管制,更積極的研發節省能源的半導體,減少能源的損耗,來達成該公司的環境目標。此舉除了公司內部獲得環境的績效之外,也讓國際對台積電的環境關懷面有正面的觀感,這也是EMP被用來執行EMS的精隨。

然而EMP雖然是一個EMS有效執行的面向。實際上,生產管理亦是公司執行EMS的基本要求,這同時也是ISO14001要求組織必須要執行的一個面向,組織必須採取一貫化的作業流程,確保一定的管理流程,才能夠完成該公司(組織)的環境目標與績效。但是公司組織應該更強化其達成目標的能力,例如必須跳脫被動、消極,遇到問題採取「矯正措失」,更應積極的去思考:我們是不是能採行「預防行動」,就像上述例子説到的,台積電主動研發省能設備一樣,來主導市場,主動採行「預防行動」,此舉的獲益將不僅止於公司內部。

而公司要成功的運用EMP,必須要成立一個推動EMP的專案團隊。思考組織的問題,以生產管制為核心,從生產流程的管制,到出貨管制,都必須為考慮的重點。或許更改作業流程,減少資源浪費、或許設計新產品,減少其對環境的衝擊、或許更改作業環境,符合環保的規範,甚至最終嚴格的訂定該公司(組織)的環境政策、環境目標,由於這個是個一連串的公司變革,需要一個有能力的專案團隊來完成,Joe Casci亦認為公司有沒有一個EMP的專案團隊是其能否完成EMS的最重要的關鍵因素。

總而言之,環境管理的議題是企業面臨的一個大挑戰,當世界各國紛紛建立自己的社會責任、環境政策時,我們亦不能在國際上缺席。而就現實面來說,在歐盟的強勢要求下,環境責任必是下一波全球供應鏈上要求的重點,我們應該更積極的去因應環境管理的議題。而在執行環境管理系統的同時,我們更必須注重公司組織內部的EMP的專案團隊是不是能夠有效運作,達成公司(組織)最大化的利益,創造公司(組織)、社會以及消費者三贏的局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